一是端正思想,樹立“為了群眾”的價值信念。黨員干部應具備大愛無疆、濟世利民的高尚情懷,主動換位思考,設身處地地體驗群眾的生活、體察群眾的需要、體會群眾的心情,努力與群眾建立心靈相通、情感相系的精神紐帶。要始終把群眾最盼、最急、最怨、最難的問題銘記于心,想問題、做決策要把實現(xiàn)、維護和發(fā)展群眾利益作為根本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。尤其我們作為黨務工作者,除了時刻反躬自省常葆“為民”情懷外,還須做好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宣傳工作,通過學習溝通、開展活動、建立長效機制等多樣化的形式,讓“為了群眾”的信念在廣大黨員干部心中牢牢扎根。
二是轉(zhuǎn)變作風,形成“走進群眾”的行動范式。下基層不能陷入走過場的怪圈,更不能演變?yōu)樽餍?、折騰、擾民,要真正俯下身、接地氣?!八娘L”非一日形成,要清除積弊就必須做好打一場硬仗的準備,在這個過程中黨務工作者尤其應該發(fā)揮組織和表率作用。首先,干部走基層要“親民”,輕車簡從、簡化接待,放下“官員”身份,與群眾面對面平視對話,最近距離地聆聽群眾的真實聲音。其次干群溝通機制的建立要“便民”,通過走訪與接訪的常態(tài)化、城鄉(xiāng)黨建體系的網(wǎng)格化、社區(qū)服務功能的完善化等途徑,最大限度地暢通群眾的訴求渠道。再次在處理涉及群眾利益的棘手問題時要“利民”,從群眾立場出發(fā),多一些耐心、解釋和溝通、了解,最優(yōu)化地協(xié)調(diào)群眾的利益糾紛。
三要改進工作,掌握“依靠群眾”的工作方法。民心是一面反映政務得失的鏡子,我們要做到興利為民、不辱使命,就要敢于直面這個鏡子,隨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否完成,最終取決于群眾的評價;我們的黨務工作做得好壞,也要靠群眾監(jiān)督。因此,我們首先需要開門搞活動、增加工作的透明度,以便及時傾聽群眾的意見、尋找工作中的不足;其次還要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制定出整改措施,有針對性地建章立制,形成規(guī)范的工作程序、完善的體制和機制。
四要提升效能,取得“服務群眾”的現(xiàn)實業(yè)績。志存高遠者還須腳踏實地,大計萬年者還須只爭朝夕,人生一日,就當盡一日之勤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關鍵,在于扎實、高效地執(zhí)行,拿出實績給群眾謀利。這就要求我們對從對照中央八項規(guī)定落實情況開始,分階段地制定詳盡的工作計劃,一絲不茍做好每一階段的工作;從群眾基礎上、認知儲備上、制度保障上綜合下手,調(diào)動好干部和廣大群眾“兩個積極性”、打牢學習教育和查擺問題“兩個基礎”、抓住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“兩個關鍵”。充分發(fā)揮紀檢監(jiān)察部門和組織部門的作用,把日常監(jiān)督與年終考核相結合,加大檢查力度;提高行政效率,明確職責分工、減少審批環(huán)節(jié)、簡化辦事程序,將效能建設與年終收入掛鉤;完善相關法規(guī),查處人民群眾反映強烈、嚴重影響行政效能的不良行政行為,特別是不作為、亂作為行為。
群眾,有真生活、真聲音、真感情、真智慧,有保證我們黨永不變質(zhì)的“源頭活水”。開展好、執(zhí)行好、落實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將帶來鼓舞我們實現(xiàn)中國夢、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開創(chuàng)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強大動力。